设计这条路麦珂已经走了26年,在与之对话的过程中,这位资深的前辈一直保持着温和谦逊的态度,他像一位老朋友一样,娓娓道来着与设计有关的故事。此间,他多次提及“温故知新”这一概念。他表示,作品要追溯历史,思虑当下,展望未来,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对于自身,他也会总结过去的经验,不断思考和学习,为当下和未来的自己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能量。
对于这样一位善于总结的设计师,他是如何赋予老宅以新的生命力?在形势复杂的当下,他又有着怎么样的思考?本期访谈,让我们一起走进麦珂空间的设计探索。
麦珂
杭州麦方装饰设计工程有公司 联合创始人兼设计总监
访谈摘要:
“疫情当下,
要展现[设计]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
社会价值。”
Q:疫情当下,设计行业受到了什么影响,对此您有何感想以及应对策略?
麦珂:设计行业有其独特性,创新、引导、解决问题之职责,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必须自我内心强大,按设想有计划地达成,这就是[设计]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社会价值,既[山川异域,日月同天]我们终将[岂日无衣,与子同裳]。
我认为应对策略应从自救和他救这两个角度出发——
自救:1.不管是业务拓展还是抵押资产寻求金融支持,保证现金流至少可以撑下去,活下去!
2.低头深化自我的专业水准,抬头研究在大数据化年代设计经营的新模式,保持工匠精神同时结合专业的软件技术,为后续反弹抢占先机。
3.减低对社会的压力,推行线上办公,做好同事的心理辅导,保证核心团队有強大的思想统一,人才是疫情过后企业重整旗鼓最宝贵的资源。
4.与客户保持业务联系和心灵感知,夯实品牌的市场价值。
5.保持乐观、好奇,敏锐的寻找应对危机的方法。
他救:1.寻找合作、帮助,关注政策动态,寻找当地政府、工商是否有减税措施、社保公积金延后缴纳,房租减免等。
2.上下游相互扶持,尤其帮助下游产业解决通路(如材料/物料输送及施工周期把控)。
3.和定位相近的企业实行资源共享、互补、合并,如:资讯、员工、项目甚至经济对接。
当下社会需要帮助而怎样助力,先自保方施救,共同为社会减压尽其所能做公益,相互温暖、鼓励,倡导每个行业的企业、商协会、主办方站出来发挥正能量,有实际之举,用责任之心強渡时艰实现新飞跃!
“我的设计风格就是,
没有风格”
Q:您有什么样的设计初心吗?您对自己的设计风格是怎样去定义的?
麦珂:我从小就对绘画就非常感兴趣,喜欢安静看书和临摹一些中国画、连环画等…一册《芥子园》绘本让我受益终生;到了中学时期就非常系统的练习素描、色彩等专业,并尝试各种创作。大学选了综合的艺术设计及后期到米兰研修空间美学,使我对空间设计有了更深刻的体会,产生对空间的拿捏、材料的运用、色彩的渲染、自然光、风、水的导入有痴迷的热爱。所以踏入设计行业,是希望将设计当成一生的事业去探索。
所以毕业至今我一直从事着空间设计,认为设计应尊循因地制宜、因形而建的法则,视项目需要怎样的手法来表达项目的市场定位或根据业主的要求,我就用怎样的思维逻辑去推敲描绘,不应是符号化,所以认为我的设计风格就是没有风格。若因风格来固化了设计,你的作品将流于僵硬、趋于千篇一律的行规中,那么创新又在哪呢?
Q:你提出“艺术的本源---在生活中自然发生”的设计理念,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?你怎样来实现它?
麦珂:我通常的口号是:[艺术无处不在,让设计更自然],艺术是纯个人观点的表达,存在于社会不同的价值观里,和自自然、人性交织。设计是为了解决工作、生活中的问题,所以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。艺术方面的灵感不一定要从阳春白雪的层面找寻,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获得。因为艺术既是S潮,也是行为,生活中无所不在,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眼睛。
“设计师要谋求发展,
一定要温故知新”
Q:设计界的多数大型项目都找了国外知名设计师,面对这种竞争,您此次获得上海国际设计周中国设计金梁奖深圳榜大奖,您认为国内设计师该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市场?
麦珂: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,同时还要“温故知新”。
任何年代,任何行业,竞争都是正常的。你深耕哪个领域,就要找到自己擅长的地方,同时去了解其根源及发展历程,历史是创新的依据,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探索,不断创新。例如在设计领域,东方文化的自然美有着迷人的诱H,近些年我对中国的园林建筑文化做了些探析,其建造形制与时代人文、经济、政治有密切关联,确实西方的工业进程较早,设计理论相对系统能市场化,创作的背景也不同,那何不借他山之石来完善自家家缺口。
我认为,外面的竞争越是激烈,我们越是要沉下心,扬长避短,做好自己的设计。
“老宅的改造,
保留历史与现代的对话”
Q:您的作品入选上海国际设计周中国设计金梁奖深圳榜大奖,请简单概述下您的获奖作品的创作灵感及构想?
麦珂:本次获奖的项目名称叫“增减之间”,位于浙江海宁徐志摩故居的右后方,原本系一处拥有两排建筑的小学教学楼,系解放后的产物。发展商决心将其改造成类似诚品、方所这类的书店,让这个综合空间成为海宁城一个文化名片。
“增减之间”借鉴的图例
“增减之间”项目构思
“古建之中有破旧,然当以旧为本;新房之内满新意,然当以新为衬 ”,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,融入造园的东方美感又秉持新老结合的理念,疏理出两宅两院的格局,着力让老宅的底蕴,和着“旧人”的记忆在使用中可以感知、触摸到更多的温度。新旧建筑在增减之间重塑、对话,还注入好玩的动线,使空间流动起来,让人、物自然存在和消失。
Q:您在设计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或者改造老旧的建筑或者物件?有什么样的“秘诀”分享吗?
麦珂:谈不上秘诀,只能说是分享一些体会。我认为旧物件没有绝对的“废物”,只要花心思,就能赋予他们第二次生命!事实上,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将废物二次利用,例如将废旧的灯、丢掉的钢铁、玻璃等组合起来,变成某种可使用的器具或饰品等…如今经济发展得特快,工业化进程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,这也促使我做出了很多反思和尝试。比如12年的时候,我接手了福州闽江边的一个项目——一个1912年的建筑,当时刚好100年。这个建筑非常有特色,8000平方的红砖结构共4层半,每层都有表皮快风化的红砖柱廊,底层的垒石墙有1米厚,建筑中部有一个近200平方的中庭。因是一个国际基督教组织的会馆——青年会,内有游泳池、篮球馆、健身房、电影院、设置非常丰富,同时还保留着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些知识和回忆,老人家聊起来都非常激动。这也让我对这个项目的热情推向另一个高度。
进一步考察之后,我了解到里面的一些钢铁材料,是从美国飘洋过海而来,上面刻着很多字母和图案,非常有特色,结果都给人家拆走拿去卖了。我鼓动发展商特地去回收回来,再结合彩色玻璃等现代材料改造出沿江立面幕墙及楼内栏杆的运用,这个项目让我很振奋,体会到在你的思想之间让事物的前世在今生重新辉煌,这就是用设计去改变和解决的真义。
再比如,05年我到杭州成立设计公司,发现附近很多极具江南特色的老宅被收要拆掉,那些雕花的木料、大梁、柱子都被拿去压碎了做成三夹板心。这不太可惜了,就找设计师同行联动起来,将那些难得的材料收集回来开发再利用,赋予它们新的功能,加工成屏风、更衣镜、茶几等家具,比如一根5米多一根双面雕花大梁,让老木匠做成长椅,荷兰商人出价5万买走。
老建的改造并非是修旧如旧也不是新造一个假古董,重要的是历史在现代的活力中和谐地共聚一堂,这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作品。
“规划未来,
将艺术和科技结合起来。”
Q:请您介绍一下贵公司的业务范围,有哪些特色或者优势?未来规划又是如何?
麦珂:公司的特色可能是因为在项目设计的突破过程中,发现很多楼宇因为室内布置的不合理而经常二、三次重复装修,这样太浪费,所以我在建筑设计之前就将室内功能先设计好。但又发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不协调,这又另我从地块的整体规划着手,让功能更合理、道路交通更高效、景观与建筑共生。为了设计这点事忙个不停,不同的项目也会将绿色生态、VI视觉传达、装置艺术等结合起来,希望能给每个项目演绎出完整系统的品牌效应。所以公司一直保持室内/景观/建筑设计这几项基体专业。对于公司的每一位同事,我们都主张在自有专业的基础上,永葆学习的态度,精益求精。
麦珂先生受邀上海国际设计周设计师荣耀之夜 设计专家顾问授牌
Q:深圳被称为设计之都,设计机构亦是琳琅满目,您认为如何在深圳寻求突破?
麦珂:将艺术和科技两方面结合起来!目前深圳很多城区原有的面貌都是“乱象”,以容积率最大化的商业目的,缺失了很多可以呼吸的“院落”,都争先恐后的垒出一栋栋小产权房,却没有了“房子”。 所以我想自已在某山角、水塘边建筑一组岭南书屋,进行专业交流、展示、会友,宣扬、挖掘精典国学,反哺给深圳更丰富的文化体验。2015年起我司便是深圳机场集团的设计预选承包商,目前在深圳也有一支年轻的设计小分队,我自已身先示教,在深圳这个活力都市里,小伙伴们耳濡目染进步也挺快,希望与他们共同努力有所成。
麦珂作品分享:
后记:
采访的最后,笔者问麦珂“您觉得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设计师”,他给出的第一个回答是:善良。他表示,设计要体现对人和世界,对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思考和尊重,只有心怀善良的设计师,才能以最大的善意,呈现出充满人性化和有温度的作品。纵观其作品,不难感知其中,如阳光般自带光芒且温暖人心的气韵。同时,他还增添了两个关键词:任性、张扬。他始终相信,设计师不应该被条条框框束缚,要敢想敢为,赋予每一个作品以创新性、独特性。
相关家居装修设计
设计IP访谈 | 麦珂:温故知新,设计探索
【IMOLA设计师专栏】袁珂:设计之路道阻且长
设计IP访谈 | 钟权:让设计「慢」下来
设计寻访 第一期丨有情感的建筑
温故而知新——在“设计之春”,展开一场“大家”设计对话
新浪家居•炫空间 设计师访谈间揭幕
设计IP访谈|富振辉:以出世之心,做入世之事
设计IP访谈 | 周子轩:做减法设计,过率性人生
麦珂:东方古海养生度假酒店
设计师赵晓吉:设计师需要精心探索故土文化脉络